消費的科學和藝術

花錢的藝術與科學:別存錢存成守財奴

前通用電氣公司的執行長傑克·韋爾許曾經差點因心臟病發而喪命。多年以後,有人問他在被趕往醫院的途中,可能是他生命的最後時刻,他腦中所想的是什麼。

韋爾許的回應是:“該死,我沒有花足夠的錢。”

訪問者斯圖爾特·瓦尼感到困惑,問他腦海中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

“我們都是我們背景的產物,” Welch 說道。 “當我年輕時,我沒有兩個銅板擦在一起,所以我相對來說比較節儉。我總是買便宜的酒。”

在心臟病發作後,韋爾許說:“我發誓我再也不會買一瓶不到一百美元的酒了,這是我從那次經歷中得出的結論之一。”

“就這樣?”瓦尼驚訝地問道。

韋爾許說:“大概就這樣。”

錢這東西很複雜,因為其中涉及人的情感因素,有時超越邏輯——它是個人的、混亂的、情感化的。

行為財務學現在已經有很多文獻了,但大部分關注的是人們的投資方式。韋爾許的故事展示了金錢的心理學可以有多深入。你如何花錢可以揭示出你在生命中找到有價值的東西的存在感的掙扎,你想要和誰共度時光,你為什麼選擇你的職業,以及你想從其他人身上獲得的注意力的種類。

花錢有一門學問──如何找到便宜貨,如何做預算等等。

花費也是一門藝術,其中有些無法被量化且因人而異的部分。

在我的書中,我把錢稱作“地球上最偉大的演出”,因為它揭示了人們的品格和價值觀。人們如何投資他們的錢往往是隱藏起來的,但是他們如何花錢更容易被看到,所以它顯示的你是誰可以更深入地了解。

每個人都不同,這是這個主題具有迷人之處的一部分。沒有黑白分明的規則。

但是關於花錢的藝術,我注意到了一些事情。

1.你的家庭背景和過去的經歷會嚴重影響你的消費傾向

我喜歡這篇《華盛頓郵報》1927年6月的標題 — 狂歡的“20年代”,大蕭條前的最後歡呼:

對不起,我做不到這一點,因為輸入的內容是一個圖片檔案。請提供更多的上下文和文本來幫助我更好地翻譯。謝謝。

這是永恆的,並且解釋了很多。

在COVID封鎖之後,出現了“復仇性消費”的概念 – 一股狂熱的炫耀性消費浪潮,釋放了2020年所遭受的一切壓抑和阻礙。

報復性消費在廣泛的層面上也會發生。我見過最令人震驚的例子是那些成長在貧困家庭中被嘲笑、欺負和欺凌的富裕成年人。他們的報復性消費心態可能會變成永久性的。

如果你深入研究一下,我想你會發現,擁有最豪華的住宅、最快的汽車和最閃亮的珠寶的人,其中不成比例的份額在某種程度上都曾遭受過“輕視”。他們現在的消費部分不是為了從華麗的物質商品中獲得價值,而是為了治愈年輕時所受到的社會創傷。

即使“傷口”不是正確的詞語,如果你從未擁有自己想要的東西,想要向世界展示你已經成功的渴望會增加。對於成長在舊資產階級家庭的人來說,蘭博基尼可能是一種显然的自大表徵;對於那些從一無所有開始的人來說,這輛車可能象徵著你已經成功了。

很多支出是為了滿足內心深層的心理需求。

2.被消費網罩住:你的生活是繞着錢建造的,而不是用錢來建立生活。

喬治·范德比爾特花了六年時間建造了佔地135,000平方英尺的博德莫爾莊園,有40間主臥室和近400名全職員工,但據說他很少在那裡逗留,因為它“根本沒有為生活的任何可能安排。” 然而,維護這個房子的成本非常高,幾乎讓范德比爾特破產。其中九成的土地被出售,以支付稅務債務,而房子則被轉變成一個旅遊景點。

1875年,一篇社論說社交名流「任意花費追求享樂」。一位范德比爾特家族的後代回應說,實際上他們「不惜代價地追求奢侈」而不是享樂。

范德比爾特家族顯然是極端的,但這在普通人中是一個常見的特點。

不顧快樂而對花費的忠誠。

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相信花錢能讓你更快樂。然而當你發現花費無法帶來快樂,可能是因為這種滿足感本身不會存在、或者是因為你沒有找到真正提供快樂的購物方式,便會產生這樣的反應:以為你的開銷不夠多,於是你一次又一次地增加支出。

我一直想知道有多少人在不開心的消費之下產生了個人破產和財務困難。這一定是巨大的。而且這是一個雙重損失:不僅你遇到了麻煩,而且你在過程中並沒有享受到樂趣。

我有一位老朋友,他為了去歐洲滑雪而讓自己陷入了信用卡債務中,但他喜歡這樣的感覺。我可以理解他的決定,儘管我不會推薦這樣做。他能掌控自己的財務。

但是那些認為錢應該花掉的人又怎麼辦呢?不論花錢能帶來多少樂趣,他們都會不顧一切地花錢。錢已經控制了他們,他們被它的影響所束縛。

3.節儉慣性:一生累積良好的儲蓄習慣難以轉換為花費階段。

我認為很多人想從金錢中得到的是不再為金錢擔憂的能力。擁有足夠的金錢,可以不再為它擔心,而專注於其他事情。

但是,當你對金錢的關係成為你性格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時,那個最終目標可能會瓦解。 你努力擺脫對金錢的關注,因為這種關注本身就是你的一個重要部分。

如果你能夠建立一個早期的儲蓄系統以及在生活中低於自己的能力範圍 – 恭喜,你已經贏了。但是如果你永遠無法擺脫這個系統,堅持顯著的儲蓄計劃,甚至在退休後仍舊持續……那是什麼?還算是贏嗎?

許多我曾與之交談的財務規劃師表示,他們最大的挑戰之一是說服客戶在退休生活中花費金錢,即使是合適和保守的金額也很難。有些人的儉省和儲蓄成為了他們身份的一部分,他們無法改變這個習慣。

我覺得對某些人來說這是沒問題的。觀察錢的複利讓他們比花錢更有樂趣。

但那些最終目標是停止思考金錢的人卻陷入困境。拒絕承認你已達到目標與從一開始就沒有達成目標一樣嚴重。

4.對大宗購物,特別是房屋,產生情感上的連結。

我和我的妻子都非常自豪於我們有理智的財務決策能力。但幾年前,我們正在尋找我們的第一個房子。我們在網上找到了一個喜歡的房子,當我們出門去看房子時,我們承諾不要貿然行動——這只是收集資訊。

當我們開進車道時,我的妻子嘆道:“我愛它!”我也是。我們有一個嬰兒兒子 – 我們的第一個孩子,前院還有一個兒童樹秋千,真是太完美了。

這就是全部,情感參與其中,我們無能為力。

我們毫不後悔-這個房子真的很棒。但是沒有人應該假裝你可以像解數學問題一樣做出將對你和你的家人產生巨大影響的改變。

華爾街日報的傑森·茲威格曾經寫道,他的母親賣掉了她長期居住的住宅:

“我對這房子沒有情感上的依附;我從來就不喜歡它的外觀,”媽媽告訴我們。「但是,我們一家所經歷的所有重要事情都發生在這裡,我無法就這樣放下所有的回憶。」

如果我問你,“你孩子的回憶有多少價值?”,你會說無法用金錢來衡量。但如果我問你:“你和孩子一起生活的家有多少價值?”或者“留在你的本地城鎮對你的薪水有多大的影響?”你可能能輕易地估算出一個金額。

了解這兩者之間的差異有助於解釋許多消費決策。

5.支出的喜悅隨著收入增加而減少,因為購物所代表的努力、犧牲和汗水也越少。

在他1903年的書籍《追求簡單生活》中,威廉·道森寫道:

關於財富,最少被察覺的一件事情是,在經濟不再是必需品的地方,所有的金錢帶來的快樂都將終止。那個可以買任何他所渴望的東西,而不需要諮詢他的銀行家的人,將不會重視他所購買的任何東西。

請考慮您第一份工作拿到第一份薪水時的感受。如果您只是從Denny’s喝了一杯奶昔來慶祝,您可能會有一種快樂的感覺,“我做到了這件事,用自己賺的錢買了這個。”從不能購買任何東西到能夠買東西的感覺是美妙的。掙扎和回報之間的差距是使人們快樂的一大部分。

相較之下,事業後期(希望如此)擁有一定儲蓄和薪水增長時,情況就不同了。這並不是說花費不會使你感到快樂,但它不會像在每一個錢幣背後都存在更多掙扎時那樣讓你興奮和腎上腺素激增。

我知道一個有私人廚師的人,他一天三餐都能享用五星級的美食,這個安排已經持續多年了。這真是太驚人了,如果我說我不嫉妒的話那我就撒謊了。但我也想知道這種樂趣是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少。他不必為了這些餐點而努力奮鬥——沒有期待、沒有期待去餐廳預訂、沒有普通餐點和他每日的美食之間的對比差距。

有一句話說,當你口渴時,喝一杯水就是你會嘗過的最好的一餐。所有的花費方式都有其相當的等值。

讓我以理智的一句話結尾,出自最不可思議的人-李察·尼克森:

世界上最不快樂的人是在國際度假勝地,如法國南海岸、紐波特、棕櫚泉和棕櫚灘的人們。他們每晚都要參加派對,每個下午打高爾夫球,飲酒過量、閒聊,荒廢思考。他們已退休,沒有目標。

有些人可能會不同意這個看法,說:“天啊,如果我能成為百萬富翁,那該多棒啊!”如果我能不必每天工作,能出去釣魚、打獵、打高爾夫球或旅遊,那才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生活方式。但他們並不真正了解生活。因為生活的意義在於自己的目標和努力。就算你沒有贏得戰鬥,但這些目標和努力才是賦予生活意義的因素。

6.只有三萬美元的問題很重要:問三美元的問題是沒有意義的。

有一句俗語:每個月儲一點錢,在年底的時候你會驚訝於你所剩無幾的金額。

作者拉米特·塞斯表示,太多人問 3 美元的問題(我買得起這杯拿鐵嗎?)時,對於財務成功來說真正重要的是 30,000 美元的問題(我該去哪所大學?)。

委員會立即批准了1千萬美元的核反應堆,因為這個數字太龐大無法完全理解,其他選擇太過艱難不易考慮,且委員會內沒有核能專家。

腳踏車棚引起了更多的討論。委員們爭論是否腳踏車架就可以足夠,以及腳踏車棚應該選擇木材還是鋁材,因為他們在家中有一些使用這些材料的經驗。

員工茶點佔辯論的三分之二時間,因為每個人對於最好的咖啡、最好的餅乾、最好的薯片等都有強烈的意見。

很多家庭的運作方式都相同。

7.社會上升消費:從一個社經群體滲透到下一個群體的消費模式。

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曾經寫道:“滴漏經濟學可能是一個幻覺,但滴漏行為主義是非常真實的。”

沒有客觀的財富水平,一切都相對於其他事物。人們環顧四周,問道:“那個人開什麼車,住在哪裡,穿什麼樣的衣服?”渴望也相應地被校準。

上週我和《WIRED》雜誌的創始行政編輯凱文·凱利交談。他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如果你想知道未來低收入群體會花錢購買什麼,就要看高收入群體現在獨家擁有的東西。

歐洲度假曾經是富人的獨門樂園,後來逐漸普及了。

與大學相同。它曾經是高收入階層所保留的。之後,它開始普及。

與投資相同。在1929年,也就是狂熱的20年代泡沫的高峰時期,只有5%的美國人擁有股票,幾乎所有人都是非常富有的人。如今,58%的家庭以某種形式擁有股票。

與擁有兩輛車的家庭、草坪、步入式衣櫥、花崗岩檯面、六燒爐、噴射旅行甚至整個退休概念一樣。

這些產品能夠普及化的部分原因是它們變得更便宜了。但它們變得更便宜的原因是因為廣大群眾的需求不斷增加,他們根據自己的理想而感到飢餓,進而推動了公司創新新的大量生產方式。

人們喜歡模仿他人,尤其是那些似乎過得更好的人。這種情況一直存在,永遠不會改變。

8.對於購買的長期成本缺乏足夠的重視,過於注重初期價格。

常見的情況是有人在1974年以約6萬美元購買了自己的住房。現在,該住房的價值可能達到了35萬美元左右。這些房主無疑覺得自己做出了一生中的最佳投資。

但上述數字相當於平均每年回報率為3.75%。財產稅通常平均約為1%,因此我們的實際回報率為每年2.75%。維護和修理費用差異很大,但每年花費房屋價值的1%至3%進行保養應該是可以預期的。

這怎麼樣會影響我們的長期回報?啊,相當黯淡。

價格很容易計算。它只是你最初支付的價格,最終出售的價格。

成本很難準確計算。它們往往是一種漸進的慢滴,很容易被忽視,但最終卻會迅速累積。

同樣也適用於汽車、船舶和嗜好。你甚至可以說,吸菸造成的費用包括一包香煙的價格和與此習慣相關的長期醫療費用。其中一個很容易計算,而另一個則非常困難。

9.你買的東西不會吸引人

當你看到有人開著一輛漂亮的汽車時,你很少會想:“哇,駕駛那輛車的人很酷。”相反,你會想:“哇,如果我有那輛車,人們就會認為我很酷。”無論是潛意識還是不知不覺,這就是人們的想法。

這裡存在一個悖論:人們傾向於想要通過財富來向他人訊息,讓他們喜歡和讚賞自己。但實際上,那些人往往不會因為不認為財富是令人欽佩的,而是因為他們把你的財富當作自己想被喜愛和讚賞的標誌。

我寫了一封信給我的兒子,就在他出生的那天。信中寫道:

你可能會認為你想要一輛昂貴的汽車、一枚時尚的手錶和一棟巨大的房子。但是我告訴你,你其實不需要這些。你需要的是其他人的尊重和欽佩,而你認為有昂貴的東西才能獲得這一點。然而這幾乎從來都不是事實——尤其是你想要尊重和欽佩你的人往往並不會因為你擁有昂貴的物品而尊重和欽佩你。

現在,就像任何人一樣,我也喜歡漂亮的房子和汽車。這裡的重點不是讓你遠離美好的東西。

這只是一種認知,即沒有人像你一樣對你的東西印象深刻,甚至沒有人像你一樣多想著你。他們都在忙著想自己的事情呢!

人們普遍期望被他人尊重和欽佩,但使用金錢購買奢華物品可能會讓你獲得的尊重和欽佩比你想象的還要少。如果尊重和欽佩是你的目標,請注意你如何去尋求。謙遜、善良和同理心會帶給你更多的尊重,比任何時候都更重要。

10.不知道哪種消費能讓你感到快樂,因為你還沒有嘗試過足夠多的新奇、奇怪的消費形式。

演化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之一,能夠將單細胞生物進化成現代人。

進化並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沒有指南、手冊或規則書。甚至選擇有效特徵的能力也不一定好。

它的力量在於它嘗試了數不勝數的突變,並毫不留情地殺死那些失敗的突變。剩下的,也就是勝利者,才會存活下來。

在進化生物學中有一個名為費雪基本選擇定理的理論。這個理論認為,變異性等於強度,因為人口越多樣化,就越有機會產生新的特徵,進而被選擇。沒有人能夠知道哪些特徵是有用的;這不是進化的工作方式。但是如果你創造了許多特徵,有用的特徵——不論是什麼——就會在其中的某個地方。

這裡有一個關於花錢的重要類比。

許多人不知道哪種消費會讓他們感到快樂。你應該買什麼?應該去哪旅行?要存多少錢呢?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因為每個人都不同。人們往往會聽從社會的建議 – 最貴的東西會帶來最大的快樂。

但這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你必須嘗試在許多不同的奇怪事物上花錢,才能找到對你有效的方法。對於有些人來說,旅遊是有效的;而對於其他人來說,離家太久會讓他們受不了。對於一些人來說,高級餐廳是必去的地方,但對於其他人來說,他們不太在意,而更喜歡便宜的比薩餅。我知道有些人認為買頭等艙的機票是一種邊緣性的騙局,但也有人不敢坐在第四排之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愛好,世事因人而異。

測試不同類型的支出越多,你越有可能進一步進展出一個適合你的系統。這些試驗並不需要太大的規模:在這裡花費10美元嘗試新的食品,在那裡享受一次75美元的特別款待,或者買一雙稍微好一些的鞋子等等。

這裡又是Ramit Sethi:「節儉的概念很簡單,就是要在你願意花大錢的事物上慷慨大方地花費,而在你不熱愛的事物上毫不留情地削減開支。」

沒有指南告訴你什麼能讓你快樂,你必須嘗試數百萬種不同的事情,找出適合你性格的東西。

11.金錢的社會信號方面,包括自己購買的物品和贈與他人的慈善行為。

有一句話說,如果你因捐錢而獲得公眾認可,那不算是慈善,而是慈善事業。如果你要求認可,那甚至不是慈善,而是一項商業交易。對於捐贈者來說,除了受助者外,你還有明顯的社會效益。我不是指有負面意思:如果捐贈者沒有得到認可,對有價值的事業的捐款會急劇下降。

大多數支出形式都有兩個目的:為了為擁有者帶來某種效益,以及向他人發出某種信號。

房屋、車輛、衣服、珠寶,顯然都屬於此類範疇。但是旅行也是其中之一——至少有多少假期目的地是出於你認為會拍出好的 Instagram 照片的考量,或只是因為聽起來很酷。(我猜大多數巴厘島度假就是這樣的情況。)

心理學家強納森·海德說人們在社交媒體上不是在溝通,而是在互相表演。花錢也是如此。

這並不一定是壞事。如果你在早晨出門前僅僅考慮選擇最適合你的衣服,就已經在進行信號傳遞。這並不總是關於要看起來最好:有意在正式會議上穿著休閒服裝能夠向人傳達有關誰掌握權力的強烈信息。在被識破為騙子之前,Sam Bankman-Fried曾故意不穿褲子,以創造神秘感。

需要注意的是,花錢「給自己」通常是為了影響他人的想法。

這會引發三個問題:你試圖影響誰的意見,為什麼這樣做,而那些人是否在關注你的行為?

12.消費的社會等級,讓你與你的同儕進行定位。

一個老笑話講述兩名徒步旅行者在森林裡遇到一隻灰熊。其中一人開始跑起來,而另外一個人大喊:“你瘋了嗎,你無法跑得過熊!”跑得人回答說:“我不需要比熊跑得快。我只需要比你跑得快就行了。”

所有的成功都只是相對於其他人——通常是你周圍的人。

這對於花費金錢是很重要的,因為對於很多人來說,關鍵問題是你買的東西是否比其他人的好,買的東西是否比別人的更好。而你的家是否夠大其實是問題是“你的家比鄰居的大嗎?”

不僅會有比較同儕的衝動,你也會感覺需要不斷超越自己的消費。今年的假期比去年更貴嗎?下一輛車比上一輛更高檔吗?

對一些人來說,金錢並非資產,反而是一種社會負擔,讓他們背負著追求地位的壓力,進而讓他們感到痛苦不堪。

如果你不認識這個遊戲的運作方式,那這就是一個危險的陷阱。蒙特斯基耶在275年前曾經寫道:”如果你只希望自己幸福,那這是很容易實現的;但我們希望比他人更幸福,這總是很困難的,因為我們相信別人比他們實際上更幸福。”

13.花費可以代表你工作的努力程度和賺錢過程中承受的壓力。

工作每週100小時且討厭工作的人可能會有一種奢侈地消費的衝動,試圖彌補賺錢過程中的痛苦。

我從未見過比投資銀行家收到年度獎金更快地把錢花光的人。在長達12個月的從晚上3點到早上3點的Excel建模後,你有一種衝動證明這是值得的,抵消你犧牲的一切。這就像有人被淹死了一分鐘 – 他們上來時不會平靜地呼吸;他們會喘氣。

相反的情況也可能成立。我只能用自己的經歷來支持這一點,但那些能夠延遲享樂的人通常是喜歡他們的工作的人。薪水可能很好,但沒有將你的辛勤工作用重度消費來彌補的衝動。

如果你已經很快樂了,那麼花錢來讓你更快樂就很難了。

原文連結:消費的藝術與科學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